close

  本報實習記者劉雙長沙報道
  “小時候,父母給我們關愛;長大了,我們給父母傷害;到後來,我們終於明白父母的愛……”長郡中學10名高一學生歷時近一個月、自編自導自演親子關係短劇《身後》,講述了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“碰撞”和“衝突”。
  “很多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正在面臨這樣的問題,與父母溝通得少,一有矛盾就離家出走。”導演鄧欣樂說,通過短片體會到了自己的叛逆,也“懂得理解和關愛父母了,畢竟他們才是最愛我們的人。”
  “小時候,我們依賴著父母,就像雛鳥依賴著停歇的島嶼”(摘自《身後》)
  三個蘋果。“臉”上有鬍子,有些威嚴的是爸爸;眼睛笑得眯成一條線,充滿慈祥的是媽媽;俏皮地吐著舌頭的是孩子。這是時長5分10秒的短劇《身後》的主要“角色”。
  “我們想以蘋果‘表情’的變化作為貫穿全劇的主線,來表達孩子的情感變化。”導演鄧欣樂介紹,一個月前,班上的10名同學組成了一個課題組,決定拍一部短劇。
  “要不拍親子關係吧?”李歡想起初二時看過的一篇文章,腦海裡立馬閃現了這個想法。文章講的是一個孩子跟父母吵架後,打算一走了之,最後媽媽找到了他,默默地看著他,並給他發了一條短信:兒子,媽媽跟你說聲對不起,早點回家吧。落款是“對不起你的媽媽”。
  “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離家出走過。很多家長找到孩子後,都是一頓打罵,但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讓我很感動,不僅沒打,反而主動向孩子說對不起。”李歡說。
  “長大了,我們逐漸不滿父母的束縛,想像鷹一般掙脫愛的枷鎖”(摘自《身後》)
  李歡的提議,得到了小組其他成員的一致同意。製片王子懷說,他們想以自己這個年齡的視角,拍一部親子關係的短劇,呼籲同齡人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看待問題,學會更好地與父母相處。
  這部短劇的男主角叫劉靖之。隨著一句“我受夠了”,劉靖之出現在畫面中,無力地走在街頭,走進一家小時候常跟父母光顧的粉店,點了一碗粉。這時,媽媽打電話來,他不斷地掛掉。而其實,媽媽就站在店外,靜靜地看著他,併發了一條短信:兒子,天晚了,吃飽了記得早點回家。落款是:對不起你的媽媽。
  “我們因此也忘了父母的疼,其實,只要我們回頭,就不會忘記,愛就在身後”(摘自《身後》)
  “學習的壓力、父母的不理解,讓我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。”鄧欣樂說,之所以將短劇取名為“身後”,是想告訴所有同齡人,父母的愛永遠在身後。
  今年16歲的黃河,在這部短劇中,扮演的是“媽媽”一角。因為父母在婁底工作,黃河現在寄宿在老師家。平時,她很少跟爸媽主動打電話。12月5日,《身後》在學校大屏幕上首播的當晚,她主動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,“我現在知道了,雖然只是一個電話,但對於父母來說,意味了很多。”
  [青春期,他們有話說]
  @“60後”代表:劉先生,50歲,教師
  “那個時候的我啊,可以說天不怕地不怕。我記得我的父親很嚴厲,但是我也是有自己性格的,大不了我就離開家。不過,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太年輕氣盛了,父子沒有隔夜仇,其實都是一些小事嘛。”
  @“70後”代表:唐先生,40歲,媒體工作者“我家是農村的,特別窮,父母一天到晚都在為生計發愁。至於父子、母子之間沒什麼心理上的交流。青春期就是野蠻生長。”
  @“80後”代表:李先生,31歲,長沙市民
  “青春期的我,那絕對是和爹媽對著乾呀!但我還是比較理性的,一般不會離家出走,要不我住哪啊,吃啥啊?現在我自己也當爸爸了,想著如果有一天,我兒子也經歷青春期,開始叛逆了,我絕對不跟他對著來,要坐下來,有什麼事攤開來說。”
  @“90後”代表:周禹軒,15歲,高一學生
  “我現在也有點跟父母對著乾。我媽媽很凶,我也比較叛逆,我們經常吵架。看完這部《身後》,我很感動,聯想到自己,覺得應該多理解父母,其實父母也不容易。” 實習記者劉雙
  (原標題:父母的疼,拍完短劇後他們懂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g42kgmc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